集中空調通風系統(tǒng)送風中可吸入顆粒物檢測方法
集中空調通風系統(tǒng)送風中可吸入顆粒物(PM10)濃度的檢測方法。
C1 儀器
C1.1 PM10檢測儀器為便攜式直讀儀器。
C1.1.1 檢測儀器顆粒物捕集特性應滿足Da50=10±0.5mm,sg=1.5±0.1的要求。
Da50 — 儀器捕集效率為50%時所對應的顆粒物空氣動力學直徑
sg — 儀器捕集效率的幾何標準差
C1.1.2 檢測儀器測定的重現(xiàn)性誤差:平均相對標準差小于7%。
C1.1.3 檢測儀器與稱重法比較,總不確定度(ROU)不應大于25%。
ROU=∣b∣+2∣MVC∣
式中:b — 重量法與儀器法配對測定PM10結果相對誤差的算術平均值
MVC — 儀器法測定PM10結果之間相對誤差的幾何平均值
C1.1.4 儀器測定范圍0.01~10mg/m3。
C1.1.5 檢測儀器示值不是質量濃度的,須給出符合要求的質量濃度轉換系數(K)值。
C1.2 儀器使用前,應按儀器說明書要求進行檢驗與標定。
C2 檢測點布置
C2.1 檢測點在送風口散流器下風方向15~20cm處,根據檢測點數量采用對角線或梅花式均勻布置。
C2.2 送風口面積小于0.1m2的設置3個檢測點,送風口面積在0.1m2以上的設置5個檢測點。
C3 檢測時間與頻次
C3.1 檢測應在集中空調通風系統(tǒng)正常運轉條件下進行。
C3.2 每個檢測點檢測3次。
C3.3 每個數據測定時間根據送風中PM10濃度、儀器靈敏度、儀器測定范圍確定。
C4 檢測數據處理
C4.1 對于非質量濃度示值的測定值,按儀器說明書要求將每次檢測示值轉換為質量濃度。
C = R´K
式中:C — 質量濃度,mg/m3
R — 儀器有效示值(扣除本底值、基底值等后的示值)
K — 儀器的質量濃度轉換系數
C4.2 送風口送風中PM10濃度的計算
第k個送風口的送風中PM10濃度(Cak)按下式計算:
式中:Cij – 第j個測點、第i次檢測值;
n – 測點個數。
C4.3 送風中PM10濃度的計算
一個系統(tǒng)(a)的送風中PM10濃度(Ca)按該系統(tǒng)全部檢測的送風口PM10濃度(Cak)的算術平均值給出。
附錄D
集中空調通風系統(tǒng)送風中微生物檢驗方法
集中空調通風系統(tǒng)送風中細菌總數、真菌總數和b-溶血性鏈球菌的檢驗方法。
D1 送風中細菌總數
D1.1原理
用儀器法采集集中空調通風系統(tǒng)送風中的細菌,計數在營養(yǎng)瓊脂培養(yǎng)基上經35~37℃、48小時培養(yǎng)所形成的菌落數,以每立方米空氣中菌落形成單位(cfu/m3)報告。
D1.2 方法與要求
D1.2.1采樣點:一般設在距送風口下風方向15~20cm處。
D1.2.2 采樣環(huán)境條件:采樣時集中空調通風系統(tǒng)必須在正常運轉條件下,并關閉門窗1小時以上,盡量減少人員活動幅度與頻率,記錄室內人員數量、溫濕度與天氣狀況等。
D1.2.3 采樣方法
以無菌操作,使用六級篩孔空氣撞擊式采樣器,以空氣流量為28.3L/min,在采樣點采集5-15min。
D1.3 培養(yǎng)
D1.3.1 營養(yǎng)瓊脂培養(yǎng)基
成分: 蛋白胨 10g
氯化鈉 5g
肉膏 5g
瓊脂 20g
蒸餾水 1000ml
制法:將蛋白胨、氯化鈉、肉膏溶于蒸餾水中,校正pH值為7.2~7.6,加入瓊脂,121℃ 20min滅菌備用。
D1.3.2 方法:將采集細菌后的營養(yǎng)瓊脂平皿置35~37℃培養(yǎng)48小時,計數菌落數,記錄結果并換算成cfu/m3。
D2 送風中真菌總數
D2.1 原理
用儀器法采集集中空調通風系統(tǒng)送風中的真菌,計數在沙氏瓊脂培養(yǎng)基上經28℃、5~7天培養(yǎng)所形成的菌落數,以每立方米空氣中菌落形成單位(cfu/m3)報告。
D2.2方法與要求
D2.2.1采樣點與D1.2.1款要求相同。
D2.2.2 采樣環(huán)境條件:采樣時集中空調通風系統(tǒng)必須在正常運轉條件下,并關閉門窗1小時以上,盡量減少人員活動幅度與頻率,記錄室內裝修狀況、人員數量、溫濕度與天氣狀況等。
D2.2.3 采樣方法同D1.2.3
D2.3 培養(yǎng)
D2.3.1 沙氏(Sabourand’s agar)瓊脂培養(yǎng)基
成分: 蛋白胨 10g
葡萄糖 40g
瓊脂 20g
蒸餾水 1,000ml
制法:將蛋白胨、葡萄糖溶于蒸餾水中,校正pH值為5.5~6.0,加入瓊脂,115℃ 15min滅菌備用。
D2.3.2方法:將采集真菌后的沙氏瓊脂培養(yǎng)基平皿置28℃培養(yǎng)5~7天,逐日觀察并于第7天記錄結果。若真菌數量過多可于第5天計數結果,并記錄培養(yǎng)時間,換算成cfu/m3。
D3 送風中b-溶血性鏈球菌
D3.1 原理
用儀器法采集集中空調通風系統(tǒng)送風中的b-溶血性鏈球菌,經35~37℃,24~48小時培養(yǎng),在血平皿平板上形成典型菌落的為b-溶血性鏈球菌。以每立方米空氣中菌落形成單位(cfu/m3)報告。
D3.2 方法與要求
D3.2.1采樣點與D1.2.1款要求相同。
D3.2.2 采樣環(huán)境條件:采樣時集中空調通風系統(tǒng)必須在正常運轉條件下,并關閉門窗1小時以上,盡量減少人員活動幅度與頻率,記錄室內人員數量。
D3.3 培養(yǎng)
D3.3.1 血瓊脂平板
成分: 蛋白胨 10g
氯化鈉 5g
肉膏 5g
瓊脂 20g
脫纖維羊血 5~10 ml
蒸餾水 1,000ml
制法:將蛋白胨、氯化鈉、肉膏加熱溶化于蒸餾水中,校正pH值為7.4~7.6,加入瓊脂,121℃ 20min滅菌。待冷卻至50℃左右,以無菌操作加入脫纖維羊血,搖勻傾皿。
D3.3.2 方法:采樣后的血瓊脂平板在35~37℃下培養(yǎng)24~48h。
D3.4 結果觀察
培養(yǎng)后,在血平皿平板上形成呈灰白色,表面突起直徑0.5~0.7mm的細小菌落,菌落透明或半透明,表面光滑有乳光;鏡檢為革藍氏陽性無芽孢球菌,圓形或卵圓形,呈鏈狀排列(視培養(yǎng)與操作條件影響鏈可短可長4~8個細胞至幾十個細胞);菌落周圍有明顯的2~4mm界限分明、完全透明的無色溶血環(huán)。符合上述特征的菌落為b-溶血性鏈球菌。